風雩樓

敬文書院自二零一二年起,迄今十三載,已錄取學生超過一千人。敬文書院以「修己澤人、儲才濟世」為宗旨,提供以學生為本教育,與院系的專科課程雙軌並行,培育青年學子,貢獻社會。佚名善長肯定香港中文大學書院制精神,並樂見敬文書院師道之行,慷慨捐贈鉅款,以支持通識教育,乃至書院整體發展所需,藉此延續百年樹人的教育理念。師生銘感於心,遂以「風雩樓」為名誌之。

《論語.第十一.先進》記仲尼與弟子坐論修治之道,有曰:「莫春者,春服既成。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風乎舞雩,詠而歸」,夫子許之。後世以浴沂、風雩代表儒家理想。此名寓意書院為師生論道之地,其樂融融,境界高遠。

香港中文大學敬文書院謹識

二零二五年 三月 二十九日

 

解說

  1. 「雩」,樂舞求雨之意。漢語拼音 yu2,粵音jyu4。
  2. 「修治之道」,乃指儒家修身治國的理想。孔子請四位弟子講述個人志向。第一位答的是治國之道,管治夾在兩個强國之間、本身不大不小的「千乘之國」。第二位收窄視野,講的是方圓幾十里的範圍,大概相當於一個邑。第三位立志掌管廟堂禮儀(「宗廟之事」),做個小官(「願為小相」),或許像今天的禮賓司。三位弟子都從做官方向去想,孔子均不置可否。第四位弟子(曾皙) 卻說到師生輕鬆交談的景象,層次更高,孔子最認同。讀書是為了做官(或做事)還是為了做人,這是關於儒家學說的重大爭議,也是現代職業訓練和博雅教育的分歧(此亦書院一年級通識教育課第一講的議題),孔子的取向很清楚。
  3. 「有曰… ,夫子許之」。指出這句話不是孔子所說的(不是「子曰」),孔子只是表示贊同。
  4. 「… 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 … 」。後人有戲言謂:這句證明孔門弟子七十二人,還說出其中成年和未成年的比例。

 

冠者五六人 5 X 6 30
童子六七人 6 X 7 42
總數 72

 

一眾七十多人,有成年的、有未成年的(以十八周歲為現代分界線),也正好是書院每年所取錄新生的寫照, 一笑。

例如在《射鵰英雄傳》第三十回,黃蓉就提出這種「牽強附會的胡解經說」,來作弄段皇爺的書生弟子。詳見《射鵰》原文

《論語》原文

子路、曾皙、冉有、公西華侍坐。子曰:「以吾一日長乎爾,毋吾以也。居則曰:『不吾知也!』如或知爾,則何以哉?」子路率爾而對,曰:「千乘之國,攝乎大國之間,加之以師旅,因之以饑饉,由也為之,比及三年,可使有勇,且知方也。」夫子哂之。「求,爾何如?」對曰:「方六七十,如五六十,求也為之,比及三年,可使足民;如其禮樂,以俟君子。」「赤,爾何如?」對曰:「非曰能之,願學焉!宗廟之事,如會同,端章甫,願為小相焉。」​​「點,爾何如?」鼓瑟希,鏗爾,舍瑟而作。對曰:「異乎三子者之撰。」子曰:「何傷乎?赤各言其志也。」曰:「莫春者,春服既成;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覺沂,風乎舞雩,詠而歸。」夫子喟然歎曰:「吾與點也!」三子者出,曾皙後。曾皙曰:「夫三子者之言何如?」子曰:「亦各言其志也已矣!」曰:「夫子何哂由也?」曰:「為國以禮,其言不讓,是故哂之。」「唯求則非邦也與?」「安見方六七十,如五六十,而非邦也者。」「唯赤非邦也與?」「宗廟會同,非諸侯而何?赤也為之小,孰能為之大!」

 

 

譯文和解說

譯文和解說取自下列網頁

https://www.ifreesite.com/scriptures/analects-11.htm

 

【譯文】

子路、曾皙、冉有、公西華四個人陪孔子坐著。孔子說:“我年齡比你們大一些,不要因為我年長而不敢說。你們平時總說: ‛沒有人了解我呀!’  假如有人了解你們,那你們要怎樣去做呢?”子路趕忙回答:“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,夾在大國中間,常常受到別的國家侵犯,加上國內又鬧飢荒,讓我去治理,只要三年,就可以使人們勇敢善戰,而且懂得禮儀。”孔子聽了,微微一笑。孔子又問:“冉求,你怎麼樣呢?”冉求答道:國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見方的國家,讓我去治理,三年以後,就可以使百姓飽暖。至於這個國家的禮樂教化,就要等君子來施行了。”孔子又問:“公西赤,你怎麼樣?”公西赤答道:“我不敢說能做到,而是願意學習。在宗廟祭祀的活動中,或者在同別國的盟會中,我願意穿著禮服,戴著禮帽,做一個小小的讚禮人。”孔子又問:“曾點,你怎麼樣呢?”這時曾點彈瑟的聲音逐漸放慢,接著“鏗”的一聲,離開瑟站起來,回答說:“我想的和他們三位說的不一樣。”孔子說:“那有什麼關係呢?也就是各人講自己的志向而已。”曾皙說:“暮春三月,已經穿上了春天的衣服,我和五六位成年人,六七個少年,去沂河裡洗洗澡,在舞雩台上吹吹風,一路唱著歌走回來。”孔子長嘆一聲說:“我是讚成曾皙的想法的。”子路、冉有、公西華三個人的都出去了,曾皙後走。他問孔子說:“他們三人的話怎麼樣?”孔子說:“也就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。”曾皙說:“夫子為什麼要笑仲由呢?”孔子說:“治理國家要講禮讓,可是他說話一點也不謙讓,所以我笑他。”曾皙又問:“那麼是不是冉求講的不是治理國家呢?”孔子說:“哪裡見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見方的地方就不是國家呢?”曾皙又問:”公西赤講的不是治理國家嗎?”孔子說:“宗廟祭祀和諸侯會盟,這不是諸侯的事又是什麼?像赤這樣的人如果只能做一個小相,那誰又能做大相呢?”

 

【解讀】

孔子認為,前三個人的治國方法,都沒有談到根本上。他之所以只讚賞曾點的主張,就似因為曾點用形象的方法描繪了禮樂之治下的景象,體現了“仁”和“禮”的治國原則,這就談到了根本點上。這一章,孔子和他的學生們自述其政治上的抱負,從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理想。

 

後記:風雩亭

書院接受捐贈並確定大樓命名後,欣然發現嶽麓書院有風雩亭,亦以為記。

嶽麓書院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,在今長沙市郊,湘江之西,建於北宋,迄今已逾千載,現為湖南大學的一部分。書院前門築赫曦台往南一箭之遙風雩亭,旁為中國書院博物館。宋代山長張栻撰風雩亭詞,其義與上述說明不無相似。

赫曦台錄朱熹、張栻聯句,其中有云

宇宙窮高深  …   憂時君子心

也與敬文書院願景所云

探究真理,慷慨利他 … ,出為世用

不謀而合。

College Office
G/F, CW Chu College
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
Shatin, New Territories, Hong Kong SAR

電話:(852) 3943 1801

傳真:(852) 3943 1802